高考作文的决胜路径

2019-06-01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1314 0 0

一切关于高考作文的讨论,必须在两个背景下展开,一是作文的“教学背景”,二是高考的“考试背景”,前者凸显了高考作文的“学得性”特点,后者凸显了高考作文的“功利性”特点。有意无意脱离这两个背景的高考作文讨论,实质上都是一种异化了的高考作文探讨,其结果要么拔高了高考作文的自我表达意义,要么贬抑了高考作文的社会价值诉求。由此我们可以将“高考作文”理解为一种经由学习训练而试图实现功利目的的一种特殊写作活动。高考作文作为嵌入整个高考事务当中的其中一环,追求分数最大化就有其存在的合法基础和实践逻辑。遗憾的是,当下的一些高考作文讨论乃至某些严肃研究,往往忽视“高考作文”的特殊性,致使一线的高考作文备考陷入一个虚空无效的境地。针对这一现实,结合实践考察,笔者认为,以“技术”为视角切入高考作文研究,通过“技术”支点来撬动高考作文的各种问题,可以较好地链接起高考作文的“学得性”与“功利性”两个特点,并有望使“技术”成为高考作文的决胜路径之选。


一、“作文”与“高考作文”


在深入探讨“高考作文”问题之前,笔者以为,应先厘清一些基本概念和认识,以便使我们的讨论能够最大可能地达成一定共识。


首先,“作文”是什么,这个看似不言而喻的问题,照我看来,其实存在着很大的认识误区。一个习以为常的观念就是,“写作”与“作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世界里,几乎是毫无区别的。这种由于概念辨析上的模糊所导致的观念混乱,使得我们的作文教学活动与一般写作活动,常常搅和在一起,其后果就是既消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区别,又僵化了特殊与一般的联系。事实表明,这种在观念上的互窜式讨论,严重影响了我们对高考作文的认识以及备考。


无论是从词源分析来看,还是从现实活动来看,“作文”其实都是迥异于一般写作活动的一种特殊表达活动。任何一种表达活动,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内容生成与形式运用的角度来看,“写作”更注重自我(写作者)的主观意志表现,是一种追求“独抒性灵”式的创造活动;而“作文”则更注重他者(非写作者)的客观意志的表现,是一种追求“外在价值”式的制造活动。“写作”凸显“写”的创造,“作文”则凸显“做”的制造,两者的指向虽然有交叉,但却内蕴着一种价值导向和本质追求的不同。这一点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当然,为了便于行文表述,从“写作”的广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将“作文”视为一种特殊的写作活动;但从狭义区分上来说,“作文”的本质其实就是“做文章”。


“做文章”带有鲜明的人为痕迹,目的性强,有自己的特殊功利追求。因此,把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活动称之为“作文教学”,更有利于反映它与一般写作活动的区别,亦如笔者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写作’和‘作文’是文章创作的两条路径,我们鼓励学生‘写作’,其意在于鼓励学生有感而发,抒写真情,表达自我;我们让学生‘作文’,其意在于让学生在虚拟性的作文训练中,也许无感而发,目的是学会做文章。”总之,对“作文”本质的透彻把握,有助于我们讨论作文教学乃至高考作文的一切问题。


其次,“高考作文”是什么,也应当进一步认识清楚。以“做文章”的作文本质视角来看,语文高考中的写作活动,更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作文”活动。这种活动因为附载在强烈的功利性高考中,其“做文章”的本质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我们知道,在“教学背景”与“考试背景”的双重规范下,“高考作文”已经变成一种“特殊的特殊”表达活动。因此,与一般的“生命性写作”不同,高考作文的“生存性写作”特征,必然使高考作文成为带有强烈目的达成的一种功利性写作。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高考作文的写作现象,笔者以为,美国文学评论家布里斯·佩里所说的“戴着镣铐跳舞”最为形象贴切。虽然佩里谈论的是“诗歌创作”问题,但其实也异常精当地点出了高考作文的独特性。“镣铐”和“舞”当然是一种隐喻,对于这种隐喻,我曾经形象地解释为:“镣铐就是收,舞就是放;镣铐就是入格,舞就是出格;镣铐就是限制,舞就是自由;镣铐就是规则,舞就是创造;镣铐就是安分,舞就是撒野;镣铐就是求安全,舞就是敢冒险;镣铐就是尊经宗道,舞就是离经叛道;镣铐就是固守藩篱,舞就是放浪形骸;镣铐就是做人要厚道,舞就是成仙很快乐;镣铐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舞就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一言以蔽之:“镣铐”就是共性的写作要求,而“舞”则是个性的写作展示。高考是一场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在这种大背景下,面对高考作文,评卷者近乎苛刻地希望看到:考生戴着铿锵作响的沉重镣铐,却还要能优雅地展示出优美的舞蹈。


显然,高考作文不是考生自由的自主写作活动,而是限制性极强的一种被动写作活动。如果以自由意志来看,很多考生其实是不愿意写高考作文这种命题作文的,因为这种强制要求的写作,是“主题先行”的“被写作”,很难产生“真情实感”;在这种远离考生真情的高考作文写作中,写作的精神自由几乎是难以存在的,而代之以被迫写作的功利考量。因此,要获得成功,高考作文就得洞悉评卷者的阅读需求,并积极通过各种有效的作文手段,满足评卷者这一需求。在这里,我们将“有效的作文手段”统称为“作文技术”,显然,“技术运用”成了连接考生与评卷者的关键作文表征。


作文技术运用得越是有效,评卷者的阅读需求就越能满足,高考作文也就越有希望获得成功。于考生而言,高考作文是展示自己写作才情和智慧的重要平台,但写作才情和智慧不是无所依托的空中烟花,它的精彩是需要技术来支撑的。没有技术的支撑,才情和智慧也会因之不彰。据此,我们可以将高考作文的本质界定为“满足评卷者需求的文章炫技活动”。


由此可见,有效满足评卷者的阅读需求,就成为写好高考作文的首要前提,而“炫技”就成了高考作文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二、高考作文视域下的“技术观”


严格来说,高考作文不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因为高考作文是“命题写作”,题目(标题、话题或材料)都是命题者给定的,考生只能在命题范围内写作,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写什么”是不能选择的。当然,在某个命题范围下,考生依然可以作出更具体的角度选择;然而,即便是这种看似自由的“自定立意”选择,也是被题目所限制的,更何况,在高利害的高考作文竞争中,选“好角度”,往往被严峻的博弈现实窄化为“选好”角度,更准确地说是“选稳”角度。命题者所津津乐道的“命题立意多元选择性”,其实早已被教训得极保守的考生默认为只有那几条人所共知的安全立意。可见,“写什么”的问题,在层层限制中几乎被彻底规定了,高考作文剩下的所有问题就只能是“怎么写”了。


事实上,考生若想决胜高考作文,最好的决策就是把功夫花在研究“怎么写”这个中心问题上;而这个问题,恰恰也是作文中最具创造性也最能释放考生才情智慧的关键。我们知道,一个评卷者完成某次高考作文评卷任务,评卷篇数多则三四千,少则也有好几百。评卷者眼前的作文都是“同题作文”,在主题上几乎如出一辙。因此,考生试图通过“主题”来取胜,显然不容易;而要借助“标新立异”的立意来引人注目,则又会很冒险。因此,聪明的考生应当选择在“怎么写”这个广阔天地中凸显写作才华。事实上,每一年的高考评卷落下帷幕后,各地涌现出来的考场佳作,绝大多数都是在“怎么写”上昭示其精彩和优秀的。


从日常的写作经验来看,稍有写作经历的人都知道,拿起笔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写”,而不是要“写什么”,因为当你拿起笔来时,就意味着想要表达的内容已经涌动在心头,此时让你纠结的是“开头”或“第一句话”该怎么落笔。因此,就常态性的写作而言,“写什么”也更具有本质意义上的存在性。


那“怎么写”是个什么问题呢?从心理学上来说,是行为问题;从管理学上来说,是流程问题;从工程学上来说,是操作问题;综合来看,其实就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是什么?技术就是手段,是流程,是一切达成目的的有效路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怎么写”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个“技术”问题了。长期以来,我们对“作文技术”存在误解,根本上是由情感上的排斥所造成的,这种非理性的误解,源于传统上“重道轻技”的片面观念。从深层次来看,道离不开技,道也并不高于技,道技是合一的存在,正如解牛高手庖丁一样,“其道即在其技”中,而庄子所谓“道进乎技”正是“重道”的反映。离技而求道,或者寻道而抛技,在笔者看来,都是“技道观”不健全的表现。今天,我们从认识的角度出发,将“道”归结到“科学”层面,将“技”归结到“技术”层面,也无可厚非;但我们不应将其割裂以致“重道轻技”,因为“任何技术都是一定的科学原理的转化,都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改造对象的方法”(杨国璋《当代新学科手册》)。具体到写作上来,“写作技术包含着文章构成原理和写作行为思维结构原理的知识、写作行为过程的环节性知识”(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


高考作文的主要问题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怎么写”的问题恰恰就是“技术”的内涵所指。可见,高考作文的“怎么写”问题,透过“技术”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更能有力触摸到突破高考作文的关键所在。


三、高考作文的“技术”旨趣


高考作文既然是一种“炫技”活动,那么高考作文的诸多难题,就应该设法借助“技术”来解决。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技术运用的直接目的就是提升高考作文的征服力,即最大可能满足评卷者的阅读需求。如果从作文评卷的角度来看,优秀作文总是在比较中凸显出来的。所谓“征服力”,其实就是制造出高考作文的比较优势。作为同题作文的阅读,评卷者不可避免会出现审美疲劳。消除评卷者的审美疲劳,最有效的应对策略就是“制造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原本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但其原理一样也适用于高考作文中的竞争与发展。比较与竞争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竞争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性概念,没有比较,竞争的意识和概念就无从产生。追求比较优势是决胜高考作文的必由之路,每位考生的竞争存在无限的可能性,但任何人都难以在一切可能性方面实现充分的发展,而只能选择某些方面予以充分发展。这意味着在高考作文中,没有人拥有“绝对优势”,但人人都可以制造“比较优势”;善于制造比较优势,其实就等于拥有了绝对优势。


而要制造出高考作文的比较优势,笔者以为,选择“技术”作为突破路径,或许是最恰当的一种应对策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为作文的“技术”,它自身往往存有三大实践旨趣:


第一,操作性。“技术”表现在行为上的最鲜明特征就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技术就是操作,技术性就是操作性,不具有操作性的技术,其实不是真正的技术,而检验作文技术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其是否具有操作性。这一点,我们可以透过现实生活现象来理解。一个很会开车的人,我们称赞其“驾驶技术”好;一个擅长打篮球的人,我们称赞其“篮球技术”好;而在某项行为中表现优异者,我们也会称赞其“技术高超”。就日常语言而言,我们所理解的“技术”,往往总是与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日常语言的认知,恰恰折射了“技术”的“操作性”内涵。


决胜高考作文,应当以技术为路径选择,实质就是选择一种操作性强的作文行动方案。反观当前各种各样的高考作文备考指导,许多语文教师总结了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写作原则等等,遗憾的是,这些“方法、技巧和原则”绝大部分依然只是一种写作理论甚至是写作理想,因为缺乏直指写作行为的“技术含量”,因而往往变得不具有操作性。为什么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去讲授这样的“方法、技巧和原则”,但学生的作文效果却没有明显的改变?原因或许就在于这里。相反,当我们选择某种技术来突破高考作文的某个问题时,其潜在意识就是这种突破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操作性。


第二,实效性。“技术”在导向操作性的同时,必然也在追求一种“实效”旨趣;在张扬炫技色彩的高考作文中,追求实效是其行动的应有之义,这就恰好与技术的实效旨趣相吻合。


我们知道,实效性是源于实用主义的一种价值诉求,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在实用主义者眼里,一种行动方式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获得成功。如果从人类进化的历程来看,人类每一个前进的脚步,无不是“实用”思想的决胜结果。放弃实用,也就意味着放弃竞争,最后必然是被淘汰。基于这样的理性认识,我们应当高度肯定技术的“实效性”特征。不是所有的操作都是有实效的。但是作为直指操作的技术,则必然也同时意味着其“实效性”;否则“技术性强”或者“技术含金量高”就沦落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在高考作文备考系统中,“技术”不应是一个中性词,而应该是一个褒义词,即凡是可以称之为技术的作文行为,理应是一定能创造出实际效果的。没有实效性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具有操作性,但这就背离了“作文技术”的追求旨趣,因而只能是一种虚假的“无效技术”。


在我们的日常高考作文备考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指导行为,但很多行为并不能有效改变作文结果,这就导致了作文教学的“无效性”。从教学上来看,无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指导力不强”;而之所以不强,核心原因就在于指导的“技术含量”不够。积极研发作文技术或许有望根治作文教学的无效顽疾。


第三,传递性。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学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学内容的“可传递性”。严格来说,一切不具有传递性的内容,都将失去教学的意义,传递性所要解决的,是迁移问题,也是“是否带得走”的教学成效问题。技术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亦如其他知识一样,本身就昭示着一种“传递性”可能。


在传统的道技关系上,中国人的主流思想是“重道轻技”;但问题在于,那些玄而又玄的“道”恰恰是一种“弱传递性”内容,而那些“强传递性”的“技”却又有意无意被我们忽视了。自古以来的写作认识,乃至今日的作文教学,就充斥着大量的写作之“道”,这些“道”作为一些观念,几乎都变成了一些日常道理,但“道”的领悟与理解,却常常溢出我们的教学边界。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呈现出“无为、无用、无效”的败局,与这种过于“崇道”的传统思想有莫大关系。


而技术的一个自带优势就是“传递性强”。提高高考作文的备考有效性,实现作文技能的有效迁移,根本路径就在于彰显作文教学内容的“传递性”,而要做到这一点,作文的“技术”就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事实上只有强化了“传递性”,作文才具有“可教性”,我们长期可望而不可即的“写作指导”,才能真正得以改进。概言之,不具有传递性的“作文技术”,同样不是真正的作文技术。


我们常说,高考作文是一个系统工程,既然是工程,就存在“工程技术”的问题。事实上,高考作文是实践品格异常鲜明的一种写作活动。中山大学徐长福教授在哲学著作《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与划界》中,深入辨析了“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的本质区别。依照这种哲学辨析及思考成果,显然,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在“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上,也是互相僭越且混乱不堪的;就高考作文而言,我们的作文教学严重缺乏“工程思维”,并且严重缺乏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各种工程“技术”。


因此,在深刻把握高考作文的特殊性质的基础上,改进高考作文备考,提高高考作文备考效率,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研发出各种作文技术。在高考作文备考艰难前行的现实面前,或许,技术是我们决胜高考作文的另一条路径选择。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