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写作框架教学技法例谈

2019-05-27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1485 0 0

目前我带的三年级的学生,是从二年级带上来的。二年级的时候我的写作练习材料就以篇章的结构形式呈现,指导学生写其中的某些语段,学生所写和材料本身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篇章。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由段到篇的过渡,学生写的虽然是语段,但他们体会到了篇,在润物无声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就进入了篇的写作。

三年级已进入大量积累书面语言的时期,学生希望把积累的优秀语言运用到写作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语言积累情况,构架开放性的结构框架。框架不仅要有写作提示、引导功能,示范的作用,还有要一定的弹性,留有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老师们可以根据写作框架指导学生读读写写,进行由段到篇的写作练习,简便易行,效果不错,下面举例谈谈关于三年级的习作中,关于框架我的处理方法。

一、课堂上重要的问题引导

例如三年级我设计了一课《未来世界真奇妙》这样一课的习作教学。我课堂上重要引导的是这几个问题:

1.未来哪些方面会有变化?

孩子们就会说很多,衣食住行、海底、动物、植物、科技、UFO环境等各个方面,这是确定习作的素材。

2.哪个方面你最感兴趣?

3.关于这些方便在未来有什么样的变化?

4.以前是什么样的?

5.具体会有什么神奇的地方?或者有什么功能?


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下来之后就促成了这篇习作的框架。

低年级的老师们在课堂上一定要细致地引导,由点到面,循循善诱,根据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二、写作练习材料的选择

老师在习作教学中除了课堂上有目的的引导,还有就是材料选取要有代表性。我一般在选取材料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1.选取的例文是经典之文,有好的思路框架学生可以借鉴模仿。

2.有好的精彩的句子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达。


这样的选择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有些悟性大的孩子,读一读例文就找到了写作的灵感,老师只要稍微指导一下即可,教学起来比较省力。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时,我们不要把写作练习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一写了之,建议如下操作:

1.先读后说,由说到写

读,感知内容,感悟方法;说,互相启发,在说的过程中,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指导,为写作打下基础。写,自主补写,读中修改。

2.由合作修改到自主修改

四人一组选一篇补写较好的短文讨论短文的什么地方,还可以加些什么话,然后进行合作修改。从合作修改中体会修改的方法,然后自主修改自己补写的短文。注意提醒学生,说话的方式,说话的内容,说话的目的,说话时的动作、说时的表情,说时的语调等都在修改之列。

3.框架思路引导的精细化

框架写作,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容易雷同,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作品有点个性,是我们教学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的所写具有个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写作的对象多样化

写《未来的世界》我在课堂上给出十个方面,当然这些方面是以学生思考出来的为主,思考的写作方面多了,习作有个性了。


(2)习作内容的精细化

在课堂上两个学生都选择了《未来的我》,那我在引导的时候,就多问问,你准备写自己什么方面?你喜欢什么?将来你可以做什么?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习作内容就已经分道扬镳了。


4.引导学生根据写作内容写好个性的开头和结尾

针对这一课《未来世界真奇妙》我是这样处理的:

开头:

(1)怎么样从现在到未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很多方法(科技进步穿梭机、自然想象、梦境法、偶发事件)

(2)设置悬念

(3)直接导入未来的一个时间节点……


结尾:

(1)给人反思法

(2)情感抒发结尾

(3)梦醒了结尾(其实我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但是很多小孩喜欢写,不能勉强。)……


5.给相关的课文做手术

有时候,我会选择有针对性的课文,让学生使用今天的习作方法给文章进行修改,虽然名家的文章都是比较完美的。但是,我感觉这样的一种锻炼手法,首先是因为有些课文孩子特别熟练,好下手,还有一个原因是孩子修改出来的文章更是充满童趣。

6.使用思维导图

低年级的孩子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让孩子的表达更有条理,思路脉络更加清晰明了。但是注意,思维导图不可作为必备手段,否则孩子有依赖,这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7.借鉴生活中积累的材料

比如写未来世界的,学生看过许多的科幻电影,特别是年前上映的《流浪地球》,说到环境的变化,孩子们很快就想到了这部电影,这篇电影的故事思路也是可以拿过来借鉴的,这就成了写作的一个思路。当然了,看电影也是阅读的积累,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引用生活中看到的一切资源,融会贯通,加上自己的思考,一定会写出很棒的习作。

以上写作教学中关于结构框架的一些小技巧,当然我们支框架的目的不是为了框住学生,是为了让学生有章可循,降低写作的难度。

另外,我们教学时尽量使框架具有弹性,在教学的后期可引导学生突破框架写作,使学生从框框中跳出来自由写作。按照有法切入教学,根据教学情况再由有法到无法循序渐进进行教学,这样可扬长避短。

(本文来源于“语文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