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精神观照习作教学

2019-05-23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1731 0 0

当前,习作教学常常因为缺少了“游戏精神”的观照,要求太多导致身心受局限,学生很反感;缺少体验性活动的设计,导致“我手写我心”成为一句空话;教学程式化,没有新意,导致师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习作教学如果能满足儿童对“游戏精神”的需求,将改善教学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游戏精神”观照下的习作教学具体表现为游戏化的设计理念,如目标任务的游戏化、教学内容的游戏化、形式呈现的游戏化、管理机制的游戏化等。


一、习作任务的游戏化


老师们眼里的习作往往是指完成一篇文章,常常忽略了各种非文章类型的指导。习作教学的目标功利化明显、应试性较强。学生缺乏对写作目的的认同,不知道写作是为什么,不知道写作是有用的,不知道写作就是一种具体语境中的语言文字的表达。


《美国语文》里写作练习的设计非常注重写作语境的创设。写作任务的现实模拟,可以看作是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化处理。如从图书馆或因特网搜集关于葛底斯堡战役的图画或照片,用文字将它们结合起来,制作一幅拼贴画。又如做一个制作因特网页的计划,提供美国内战的相关信息、图片,并制作一张流程图 ,说明网页将包含的链接。


德国语文教材中关于“学习网式联想思维”的习作教学是这样设计的:请拿出一张纸,先在纸的中央写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或您感兴趣的其他内容。将这个核心的词句画上圆圈。给自己大约五分钟的练习时间,让思想自由驰骋,记下所有与此有关联的词语,用线条将相关的词语连接起来。如果又有新内容出现,继续思索、记录、连线。借用这种网式联想思维,就可以动笔写作了。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由写作的任务自然融合在游戏化的过程设计中,便于学生有效习得且充满趣味。


“写作是书面交际活动”,交际取向应该是写作教学的总体取向。将习作任务做游戏化处理,不仅增强了写作的交际功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二、情感体验的游戏化


雅斯贝尔斯曾指出:“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习作教学中,如何将外在的对象转化为内心的存在,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笔者以为体验是沟通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桥梁。增强情感体验,关注精神世界,是习作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王崧舟老师上过一节作文课,题目是《亲情测试》。一上课,老师让学生在洁白的稿纸上写五个最爱的人的名字,然后要求划掉其中一个,划去后等于这个人不存在了。学生在犹豫中划去了一个。接下来,又要求在剩下的四人中再划去一个;三人中再划去一个。许多同学眼里都充满不忍、无奈,但只能遵守游戏的规则,听从指令划去了一个,又划去一个。教室里笼罩着忧伤。最后老师要求学生把剩下的两个人全部划去。此时,学生早已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虚拟的“亲情测试”的游戏,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对亲情的感悟。学生在特殊的游戏情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达到情感的高峰体验,获得了对亲情对生命的真切感悟。写下的文字真实感人。


三、知识呈现的游戏化


叶黎明教授十分重视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她认为同样的知识,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效果会明显不同。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如果单调而刻板,说明欠缺设计意识,知识体系表现为“文本中心”而非“写作主体”中心。而习作知识的呈现形式作游戏化设计,能够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知识教学的效率。


抓住特征进行细节描写,这是一个重要的习作知识。一般性的设计是结合范文具体赏析:文章抓住了什么特点,做了怎样的细节描写,然后读写结合,实际操练。有一位老师,以游戏的方式,将蕴含在范文中的习作知识神秘地推到了学生眼前,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细节描写,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它能让一句话,由短变长,让一个人,由单薄变得丰满,让一件事,由单调变得有趣,相信它有这样的魔力吗?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位魔术师的魅力。


出示:


他挤在人群中。


他戴着一副超大的黑墨镜,挤在人群中。


他戴着一副超大的黑墨镜,手上拿着一件黑夹克,挤在人群中。


他戴着一副超大的黑墨镜,手上拿着一件黑夹克,挤在人群中,一直跟着一位老人。


他戴着一副超大的黑墨镜,手上拿着一件黑夹克,挤在人群中,一直跟着一位肩上挎包的老人。


他戴着一副超大的黑墨镜,手上拿着一件黑夹克,挤在人群中,一直跟着一位肩上挎包的老人。手躲在黑夹克下随时准备行动。


他戴着一副超大的黑墨镜,手上拿着一件黑夹克,挤在人群中,一直跟着一位肩上挎包的老人。手躲在黑夹克下随时准备行动。突然,一阵警笛响起,只见他身子一颤,随即又恢复了常态。


他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逐句添加的细节描写,人物身份有了鲜明的特征。只有抓住了人物的特征,我们才不会把甲当作乙,把小偷当作警察。


这个设计的成功在于内容的呈现形式神秘新颖,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信息和概念慢慢浮出水面,这就是一种游戏化的教学处理,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引起关注,是教学第一要务。有了关注,才能对内容产生兴趣。呈现形式的优化,令人兴奋的学习环境,感官刺激的变化都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关注。


四、习作评价的游戏化


设关卡、排行榜、积分奖励都是游戏中常用的元素,如果能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评价中,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将游戏元素用到极致,将习作评价游戏化做得最好的,笔者以为当属管建刚。周一贯先生曾这样评价:“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更多地从‘学习作文,也是学习一种生活态度’的角度,给作文以新的内容。用近乎游戏的出版《班级作文周报》的形式,使班上每个学生都是《周报》的读者,也是《周报》的作者。”


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有一系列具有操作性、实效性和迁移性的“动力活动”,构成了强有力的动力系统。“动力活动”主要有等级奖评、积分活动和稿费活动。“等级奖评”的构想,源自管老师发现班上的学生为收集方便面里的“卡”,疯狂到了买方便面,光拿“卡”,不吃面。爱收集卡片,不就是一种游戏心理吗?学生世界里的价值观与成人不一样。善于思考的管老师从中获得了启示,想到给学生发“卡”,把学生收集方便面里的“卡”的劲儿,移到作文上来。学生每发表一篇,发“刊用纪念卡”一张。后来“刊用纪念卡”进一步升级为“作文新苗”卡、“作文小能手”卡 、“班级小作家”卡。


这样的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在班级实践起来。卡上可以印一些可以成套收藏的图案,以激发学生的“集卡”情。比如《水浒传》108 将,可以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又或者一些英雄人物等等。在集卡的基础之上,还有坡度式激励方案,从“作文新苗奖”到“作文小能手”称号,再到“班级小作家”“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等等。



(本文摘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