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教孩子写作文

2019-05-12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1575 0 0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发了篇儿子写的日记,题目叫《又到芙蓉镇》,他“火”了,我也“火”了。

原文是这样的:

昨天下午,我和爸爸又到了湘西芙蓉镇,我们住在土王行宫,看到了大宝和二宝。她们都感冒了,大宝严重一些,二宝差不多好了。


夜晚来临的时候,我和爸爸一起散步,去了青石板街,看了瀑布,它挂在石壁上,发着蓝光,一会儿又变成绿光,一会儿又变成红光……


瀑布右边有很多吊脚楼,吊脚楼上挂着许多南瓜灯,金黄金黄的,密密麻麻的,一层一层的,真多啊,好像满天的星星。


吊脚楼上面挂着一个明亮的月亮,大大的,圆圆的,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写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还写了一首《静夜思》,也是关于月亮的,这首诗我也会背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的故乡是湘西永顺县泽家镇马湖寨,也是爷爷奶奶居住的山寨,我非常想恋她们。今晚就回家,现在就出发。



这篇日记写于一月二十三日上午,就在土王行宫观景台上,他一边听着轰鸣的瀑布声,一边闹中取静完成的。


儿子还不满九岁,读小学三年级,很多字还不会写,很多词也不会用,口水话不少。但真实,很多朋友说,不错。


朋友们在微信里留言,说孩子文章写得好,问我是怎么教他的。


一些儿子同学的家长还建议,希望我能办个作文培训班,帮孩子们提升写作能力。


遗憾地是,我忙得不可开交,没有时间办培训班,只好聊一聊怎么指导他写日记,权当抛砖引玉。


无论成人文章,还是孩子日记,说白了,写作其实就是一种分享过程,并不太难。


你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吃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这些所见所闻所想分享出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日记和文章。


我写故我行,我写即我心。


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我们生活都在继续,见到的每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好好记录下来,即是文章。


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缺写作素材,但要真正把素材写好,确实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


我们读书时,老师常说,写文章先要打好腹稿,就是要多想,胸中有乾坤,下笔若有神。


我倒认为,还是要养成打草稿的习惯,也就是在草稿纸上写好提纲,然后不断修正与完善。


写作提纲首先要回答一个,你想写什么?确定主题后,再思考下一个问题,我该怎么写?


我是一个主要靠写作养家糊口的人,到现在的写作习惯还是这样,先不停地打草稿,把自己要写的内容都一一罗列出来。


列出写作内容后,再画重点,哪些需要重点写,哪些可以一笔带过,先得心中有数。


至于怎么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看法。我倒以为,孩子们的写作,不妨多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奔主题。


所谓写作,不就是真实、真诚且充满真情地分享与表达吗?从小培养孩子,还是直接点好。


这种直接也不是乱写,而是把新闻写作的六个基本要素融进来,即人物、时间、地点、原因、事件和过程。


我在中新社当记者期间,每写一篇报道,都少不了这六个新闻要素:何人在何时、何地因为什么做了件什么事?过程如何?


就其内容来说,无非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对文字的要求就是真实具体、语言简洁、观点明确。


当然,光有新闻要素的融入,对孩子的写作提升还不够,必须得培养生动地细节描写能力,避免生硬、刻板和老套。


这些细节就是充分调动人的感官能力,鼓励孩子们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去闻、用嘴去尝、用手去动、用脚去走、用脑去想……


以儿子才写的《我的爷爷》为例,写作前,我告诉他,先交代清楚爷爷是谁?在干什么?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儿子说,他和爷爷睡觉时,听说我小时候也挨过打,还是用棍子打的,可以写吗?

我回答他,写作就是从心出发,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安安静静地写。

大约不到一个小时,他的文章就完成了。

我的爷爷叫刘兴志,今年72岁。他和奶奶一共生了四个孩子,我爸爸是老大,其次是大姑姑和小姑姑,叔叔最小。


爷爷是个农民,住在马湖寨,属于湘西永顺县。他在家里放牛、喂猪、养鸡、种田、耕地……


爷爷在电话中曾告诉我:“家里养了三头牛、三头猪、一只鹅和五十多只鸡,种了三亩田和近十亩地。”


我前几天和爸爸回去的时候,看到爷爷身边还有一只狗和四只猫。老屋的右边还有一个大鱼塘,爷爷说:“有一百多条鱼。”


我和爸爸站在鱼塘边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一条鱼的影子,可能它们冬天怕冷,就躲在水底下睡觉去了。


从懂事以来,我记得每年寒暑假,都要跟爸爸妈妈还有妹妹一起,回老家看爷爷奶奶。我从来都没有跟爷爷睡过,以前都是爸爸陪他睡。


这次回老家,我和爸爸在老家住了两个晚上,这两晚我都是跟爷爷睡的,爸爸一个人睡。


睡觉的时候,爷爷说了很多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爸爸小时候被打的故事。


爷爷说:“你爸爸小时候很爱玩,有时逃学和不写作业,我就用棍子打他,后来他慢慢变得听话了,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初中毕业考上了湖南机电学校。”


那是1990年的夏天,爸爸还不到16岁。


现在,终于明白爸爸打我的原因了,因为我也爱玩,也不听话,做事拖拖拉拉。今后要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超过爸爸,因为他只是个中专生。


希望那一天,爷爷能为我感到高兴、自豪。


因为干农活,爷爷来长沙很少,我希望他常来,来了我就跟他睡一张床。


我也要跟爷爷讲故事,讲爸爸为什么要打我的故事。


儿子写完这篇文章,还不敢给我看,他把作文本按在胸口说,不准打人,就让你看。

望着他,我突然感到内疚。说心里话,平时是有点对他要求严了些,偶尔还动不动用竹条子抽他,抽得他怕了。

不少人认为,对孩子用暴力不好。可湘西老家有云: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


前不久回到老家就读过的中小学,我还和些初中同学聊天,说现在的教学条件越来越好了,反而优秀学生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

老同学们几乎一致认为,现在家长对孩子太娇惯了。我们那时候从小学到初中毕业,都是住在学校,一切生活自理。

而如今呢,不少孩子就由母亲或爷爷奶奶陪读,一陪就陪到毕业。

这种陪读,学生不但不住宿学校,而且吃饭也是陪读的人做好,从而远离了集体生活,也远离了同学间的交流与快乐。

更可怕的是,现在孩子读书,老师还说不得、骂不得,更别说打了。家长也只有听之任之,无可奈何。

就是说,现在读书全靠孩子们自觉,老师说也说,家长讲也讲,至于孩子不听,也无法了。

我不是暴力主义者,只是觉得孩子从小就无所畏惧,听之任之,将来走向社会了,则很可怕。

社会是人的社会,大家的社会,也是讲规距的社会,不可能是让你胡作非为的社会。

所以培养孩子,还是要有规矩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读书时有读书的规矩,放假后有放假后的责任。

其实我们每一个成人也应该有规矩和责任意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那么,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是不是非得要采取暴力呢,这因人而异。总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陪伴,严加管束很重要。

我总觉得,从小培养孩子敬畏点什么好,这敬畏不妨先从敬畏父母和老师开始,将来长大了,才不会无法无天。

如何培养孩子的敬畏心,这又与如何提升写作能力差不多,首先要多读书,学会敬畏历史,敬畏智慧,敬畏他人。

这种读,就写作来说,还要多读差不多年龄且同题材的作品,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在比较中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

其次,还是要多写日记,每天感悟一点点,时间久了,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也就不存在害怕作文了。

再次,写作时,建议孩子多写短句,多分段落,长句写不好就可能变成病句,长段读起来也累。

最后,写完了,还要多读,反复修改,“三分文,七分改”,改得通顺自然了,再抄一遍。

这是对文章的敬畏,对自己的经历敬畏,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也许,只有懂得了敬畏的人,才会把文章写得好些,喜欢阅读的人才会多。

这个道理,不管对孩子,还是成人,都一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