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材料的选用
衡量一篇文章是否写得成功,最要紧的是看它所选用的材料是否与题目相吻合,是否符合主旨的要求。那些与题目相吻合,紧密地围绕主旨,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材料,一定要留下;那些文不对题,冲淡主旨,分散读者的视线,导致读者误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材料,必须去掉。
比如孙怡然同学的作文《故乡之夏》,作者写了自己回到故乡时的所见所感。既然题目是“故乡之夏”,那么正文部分就应该写夏天的人、事、物,可是文中有一部分是写秋天原野景象的:
收玉米是在秋天进行的,这就与题目相矛盾了。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改法:一是删除“秋”的部分,留下“夏”的部分;二是原文不动,修改题目:改“故乡之夏”为“故乡之行”。
再如杜一诺同学的作文《我的表妹》,作者开篇就说: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想要通过这篇文章表现表妹跟“我”关系亲近,可是在接下来的行文中却写道:
小表妹叫段飞羽,我都叫她羽羽,这个称呼可是我个人专属的。羽羽的个子不高,又很瘦,虽说已经八岁了,可看上去还跟五岁似的。不过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浓缩的都是精华”。可不是嘛,那小模样精致得跟洋娃娃一样。白皙的小脸只有巴掌大小,柳眉凤目,眼睛水汪汪的,睫毛又长又翘,活像两把小扇子。小鼻子不大,可又翘又挺,小嘴粉粉嫩嫩,好像一颗樱桃。 她属狗的,而且特别像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会咬人!而我,就是被咬的那个!那时她应该三岁多了,而我和她现在的年龄差不多,八岁多点。那次刚刚和她闹完别扭,身为姐姐的我得主动与她和好。于是,我拉了拉她的胳膊。谁知这小家伙还记着仇呢!只见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伏下来,咬住了我的手。我的手上立马多了一个红红的口水印子。真不愧是属狗的啊! ……
这里虽然人物形象的描写很到位,但是这些都和主旨不搭边。怎么办?果断删除,并添加新的三件事:“我”去表妹家的时候她舍不得让“我”离开,让“我”教她画画,给“我”买书“讨好”“我”。这三件事,都扣住了文章的主旨---亲近,这样就契合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由于篇幅的限制,只选取其中一段展示:
另外,作文的题目“我的表妹”并不出彩,也不能突出主题“亲近”,可以将题目改为“我的小跟班”,这样一来既新颖又切合主旨。
二、看行文的逻辑
就记叙文来说,行文的逻辑是指情节发展是否合乎人情事理,思路是否缜密,是否前后矛盾。如果情节发展违背常理或思路不严密,就会使文章不真实。
比如,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表现父爱的作文。他写了父亲接“我”回家,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的情景:
看到街道口有个人向我招手,我赶忙跑过去。是父亲!我把书包、杂物一股脑儿都交给了父亲,然后在回家的路上和父亲聊天。猛然间,我看到父亲的黑发中隐隐约约杂有些许白发,心里很不是滋味。 …… 开饭了,我发现皱纹爬上了父亲的脸庞,两鬓也已染霜。父亲老了!而我还总惹父亲生气,真是太不应该了。想到这里,我的鼻子有点儿酸,就拿了纸巾擤了一下鼻涕。“怎么了?感冒了?天冷了,注意加衣服啊!”父亲边说边脱下自己的外套给我套上……
“两鬓也已染霜”与“黑发中隐隐约约杂有些许白发”不一致:前者“染霜”,白发多,后者只有“些许”,白发少。到底哪一个准确?令人费解。可将其中一处删除。
另外,“父亲边说边脱下自己的外套给我套上”,这样写不够真实,因为描写的场景是在家里,“我”应该有自己的衣服,父亲何必“脱下自己的外套给我套上”呢?可将其改为:父亲说着起身走进卧室拿出一件衣服,给我披在身上。
总之,修改作文时,材料的选择和行文的逻辑是从大面上对文章的把握,具体操作时还需要从多处着手,语言、结构都要考虑在内。
本文摘自:作文指导报初二版2018上学期。作者:李广祯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