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有约,为景着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诗中的色彩之美让人千古玩味;“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创作的色彩交响曲让人叹服;“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笔下红绿相映、色彩分明的春景令人心动……万物皆有色,世界因此而绚丽多彩,今天就请同学们调动你们的语言七色板,来为作文中的景色着色吧! 妙用色彩,直接描摹 巧用修辞,多重写色 融情于“色”,尽显寓意
妙用色彩,直接描摹
画家泼墨涂色,缤纷的色彩,绘制了绚烂的风景图。同样,在写景作文中,同学们也可巧用色彩词,对景物的色彩进行一个深入、细致的描摹,使缤纷多彩的景色跃然纸上。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选自萧红《火烧云》 名篇解析 选文作家善于捕捉美景,巧妙利用色彩叠词“红彤彤”“金灿灿”,读起来极富画面感,同时也极有节奏感。再来就是多种颜色的混合,比如“半紫半黄”等体现出颜色的动态。除此之外,还有像“葡萄灰”“梨黄”等色彩词,给单一的颜色词加上了一个具体的,比如“葡萄”“梨”等前缀,让颜色更加生动,同时也让画面显得色彩斑斓。 选文中的这些色彩词形象地凸出了火烧云颜色之多、变化之快的特点,给人以色彩美、动态美,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学们在写景时,不妨大胆泼墨,尽情挥洒色彩,使景色更丰满、更多彩、更富诗情画意。 巧用修辞,多重写色 修辞犹如魔术师的魔杖,点到哪里,哪里就能出神入化、活灵活现。写景绘色时,如果再加上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景物加以淡妆浓抹,能提高语言的优美性,让整篇文章更显美感。就像画家作画,浓、淡、干、湿多重手法综合运用,画面才能更加逼真。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支一支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选自汪曾祺《受戒》 名篇解析 在这一百多字的选文中,作家将芦花之美描摹得极为形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家使用了形象的比喻,比如把“紫灰的芦穗”比作“一串丝线”,形象地写出芦穗的色泽之美;把“通红的蒲棒”比作“一支一支小蜡烛”,这些语句都让芦花形象和颜色更加逼真,同时也通过颜色的形容,给文章奠定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情感基调。 那么除了选文中的比喻手法,同学们在描写景色的颜色时还可以用到拟人、夸张等、手法。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颜色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从而所描绘的景色也更加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 融情于“色”,尽显寓意 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的“躯壳”,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写景就像绘画,要有基调——颜色蕴含的情感。我们观赏景物总会获得某种感情的:心情愉悦时,山青水明,繁花似锦,处处是暖色调;心情低落时,看山也深沉,看水也萧条,一切皆是冷色调。融情于“色”,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寄托在色彩的描写上。 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选自赵丽宏《山雨》 名篇解析 这段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绿色是希望,是蓬勃的生命力。选文作家对山雨不同层次的色彩进行了描述,其语调轻快,表达自然巧妙,情感色彩明朗,烘托出游玩时快乐的心境。“绿得耀眼”“绿得透明”等词语洋溢着无比欢愉的情感,尤其是两个“流进”连用,融情于“色”,让我们觉得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到的。 同学们在描写景物时,不仅要写出景物色彩的美好,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情感自然交融,融为一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