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爷爷在夜晚带我们去赏荷,
老舍先生带我们领略北平的四季,
大师们的景色大片总能让人产生到此一游之感。
除了细致的描绘,
大师们还通过一定的顺序,
将碎片化的景色融会贯通,
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幅错落有致的全景图。
所以如果文章条理混乱,
那么再美的景物也无法呈现出最美的样子。
今天就送给同学们三个有关写景的顺序锦囊,
让作文能够“景”然有序。
顺序锦囊之定景换点
白天和黑夜的景色不一样,冬天和春天的景色也不一样,景色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第一个顺序锦囊便是按照时间点的顺序来对不同的景色进行描述,我们也称之为“定景换点”。
名家范本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
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的海滩。
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
——选自峻青《海滨仲夏夜》
名家解析
作者以敏锐而细腻的笔触,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动态的夜景。作者抓住时间关键词,如“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月亮升得很高了”按着时间发展的顺序,有变化地联织成了海滨之夜流动的长轴画卷。自然界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点的姿态、光泽和颜色都不一样,因此在运用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时候,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抓住不同的时间点中景物的最大特征来进行描述。
顺序锦囊之定点换景
前面说到了景色会因为时间点的不同而产生变化,那么一个时间点的景色我们要怎么才能将它描绘得更加生动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利用你的眼睛,打开360°的环视功能,带上方位词对同一景色进行不同视角的描绘。
名家范本
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像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这时,远远的前方,无数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 ——选自刘白羽《长江三峡》 名家解析 选文中,作者开篇就确定了景点——“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接着,分别用到“峡顶上”“有面峰顶上”“朝江流上望去”等方位词,将此时此地周围的景色进行了非常有序地描绘,让景色更加生动立体。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描写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人以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觉。 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同学们首先要做到“点”的确定,即作者始终立足于一个基点上,其立足点不能发生变化;其次,要按“序”描写,适当地运用方位词,或左右上下,或东西南北,从不同的方位将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出来。
顺序锦囊之移步换景
旅游时,一天之中我们可能会去几个景点,或者参观一个景点的时候我们可能也会产生位移,所以看到的景色肯定不局限在一处。这种时候就需要同学们“移步换景”,根据游览的地点来进行有序地描绘。
名家范本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哒哒,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 ——选自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名家解析
作者从“来到雨地”开始描写,接着写 “穿过三座石坊”,然后写“走出长门洞又”,最后写“经石峪”。有了这样的地点顺序,这一路上的景色我们就都清楚了。
这段文字所表达的立体感和画面的可感性不是一般的游记介所能达到的,因为后者只是平面的中线推进式的叙述,这里不是这样。这里不仅仅记写了公园南面到取道西进这一线的方位状况,将读者的视觉引导着推进,而且还将每一处的景色进行了具体生动地描写,让美景活脱脱地展现在你眼前。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