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身一变,读后感的N种可能

2019-04-15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1532 0 0

关于读后感,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XX的书,这本书讲了一个XX的故事,让我明白了XX道理……”

这种“书名+内容简介+道理“的三段式读后感,同学们应该都很熟悉吧。可是,每本书都要抠破脑袋找道理,哪有这么多道理呢?老师批评每篇读后感都一个模子,可是,不这么写还能怎么写呢?

别着急,我们一起来让读后感变个身,学一学怎样写出有趣的读后感。



假如有“假如”

在我们读的大部分书中,很多都是以书中某一人称的口吻进行讲述。那么书里的其他人物呢?在他眼中的故事是怎样的呢?在他眼中的其他人物是怎样的呢?他又有些什么话想说呢? 

于是一个有趣的猜想萌发了——假如我是书中的某某某……荣获国际大奖的小说《傻狗温迪克》最后一页的书评就是用的这种方法呢! 

你想知道我这本领是哪里学来的?老实说,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是一只流浪狗!那你一定好奇流浪狗怎么会有名字呢?这还要从一次“意外”讲起。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百无聊赖地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间,只为寻点儿吃的。突然,我看到有人正往超市里运送东西,于是偷偷溜了进去。超市里面好大啊,弄得我有些头晕。忽然,一个男人在我面前张牙舞爪,另外一些人则挥动着手臂。很显然,他们不喜欢我。不过没关系,我是很有人缘的,我需要再次证明这一点。我停在了一个小女孩的面前,露出了我标志性的微笑。我确定她被我打动了,因为在此之后,我被她带出了超市,并得到了“温迪克”这个名字。她叫欧宝,我喜欢她,而且我敢肯定她也喜欢我,因为她一直在对着我笑呢。

……

这种“假如”还可以在故事情节上做文章。

在书中,故事的发展往往只有一种情节,一个结尾,那么假如故事中的某个情节不是这样发展的呢?假如结局不是这样的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例如,我们都知道愚公移山,最后的结局是天帝被感动,给予了愚公帮助。那么“假如天帝没出手,愚公会怎样移走大山呢?”看历史故事时,有人总爱感叹“假如他没有这么做,该是多么不一样的结局。”是呀,假如能顺着这个“假如”展开合理想象,又该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新故事呀!

假如有“假如”,你的读后感一定很好玩。

给他写封信

读书其实就是一场读者与作者及文中人物的对话,既然如此,何不试着给作家、给书中的人物写封信呢?你还可以给出版社的人写信,或者给要求读书的老师写信!

读后感可以是一封邀请信:

孙大圣:

你好!

唐僧师徒四人里我最喜欢你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也是家里“大闹天宫”的小猴子,我想我们一定可以成为要好的猴兄猴弟,而且我们凡人的本领也不比你差哟!

你的筋斗云,一飞就是十万八千里,虽然追不上你的速度,可坐上飞机从地球的西边到东边也是很快的。而且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坐私人火箭上太空了,说不定哪天我也能坐上。

你有一双火眼金睛能认出妖魔鬼怪,我们也有现代科技——测谎仪,谁要是在它面前说谎可是会被当场揭穿的。你想不想来试一试呀?

这点我们可比你厉害,呼风唤雨不用再去找龙王帮忙,哪里久旱不雨,只要冲着那里的天空放个大炮,雨滴马上就哗啦啦地落下来了。要不你也来看看?

我们这里还有好多的美食,特别是我的家乡四川,它可是世界美食之都呢!我最爱糖醋排骨、麻辣火锅,还有各种小吃,你要是来,我一定带你都去尝尝。

你抽空就快来找我玩吧。

盼望你尽早来到人间的:王大玲

2019年2月1日

读后感还可以是一封感谢信、赞美信、批评信……总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说说我也有

老师总让我们读完书后要联系生活写感受,可是什么叫“联系生活”呢?

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看到书中的某个情节或者某句话忍不住拼命点头,大叫起来:“就是,就是,我也遇见过!”其实,这就是在联系自己的生活!

人们之所以会喜欢一本书,对一个故事感触颇深,就是在阅读这本书时唤起了过往的记忆。所以你还发什么愁,赶紧趁热将回忆写下,这可是超级棒的读后感呢!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读《我是白痴》,看到《没有用的纸》中班长林佳音维护彭铁男的情节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它让我回忆起了自己一个充满歉意的故事,我立即写下这段读后感:

林佳音的声音比他更大:“彭铁男天天提水﹑扫地﹑倒垃圾﹑抬便当。他没有资格领奖﹐谁有﹖”这振聋发聩的反问,不仅震慑了以丁同为首的捣蛋分子,更使我心头一颤,羞得热血上脸。

多么熟悉的场景,那是我还在读小学的事,我也是班长,我们班也有一位智障者,他还和我住一栋楼。平时我也挺照顾他,上学放学也总是带着他,可不知为什么,那天我却不敢站出来替他说话。

……

我真的很佩服林佳音,她是好样的。而我,因为当年没能成为他的“林佳音”,至今仍耿耿于怀。未来若能再相遇,我想向你说声抱歉。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即便再相似的经历也总有一些不同之处,或许在“说说我也有”的过程中,你也会像我一样有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