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各种报纸杂志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很短的文章很适合做我们作文的素材,但是,我们很多同学不懂得收集、归类,其实,只要我们学会了归类,我们就能够把这些素材很容易地记牢,并用到我们的作文中,为我们的作文增色添彩。下面以一组以“树”为话题的素材为例,指导大家加以运用。
1 把两棵树种在一起
世界上往往有惊人相似的事物。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树,但是有同样的“树荫”。请看下面两则树木题材的短文:
1
小时候,我学习成绩差,感到很自卑。
一天,父亲指着房前一棵结满果实的树问我:“这棵树有用吗?”
“当然有用。因为它能给我们提供果实。”我说。
“所以,对于一棵树来说,所谓有用,就是因为它对别人有用。”父亲说。
接着,父亲又指着一棵不能结果的树问我同样的问题。
“当然就没用了,因为它不能给我们提供果实。”我说。
“这棵树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果实,但它长大后,可以做家具,做房屋的栋梁,即使做不成家具和栋梁,它还可以做柴火,为我们提供燃料和温暖,它的叶落地为泥,还可以肥沃大地……所以,对于一棵树来说,它的有用是多方面的,同样,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有用也是多方面的。”父亲说,“孩子,现在你的学习成绩虽然不理想,但你可以在别的方面做得很好,在更能适合你的方面展现你人生的价值和作用,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样,不是同样可以做一个有用之人吗?孩子,永远记住,世上没有一棵是没用的树。”
父亲的话,打消了我的自卑心理,让我从此拥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2
人们总是盼望,树大成材。成材的树,派大用场,不成材的树,往往会被砍了烧火。
许多树,为了能够成材,拼命汲取着阳光,汲取着空气,汲取着水,汲取着养分。
许多树,为了能够成材,不惜让人砍去复杂的枝条,一股劲地向上长。
果树却不以为然,它从来没有这种压力。它把许多甜果送给人们,就没有人再来管它成不成材。
果树靠迷人的甜果,封住了人们的嘴。
这两则素材在内在意义上具有相似性,第一则素材意在结满果实的树有用,不能结果的树同样有用,而第二则素材则相先说成材的树有用,接着说不能成材而能结果的树同样有用,可谓异曲而同工,它们共同昭示了成材的路有多种,不能狭隘地理解成功的道理。在作文中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立意,比如,可以用于老师、家长对子女的教诲,或者写大自然带给人的启示、一节有教育意义的课、一张照片等。如果是写议论文,还可以在运用上述素材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道理论证,还可以援引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结构至少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因此,对学生应由原来的关注“学生的智商有多高”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智能类型是什么”,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这样,就使文章显得内容充实,论述有力。
2 上看下看左看右看
只有对一个人“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才能看出这个人的“不简单”。一个事物也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一棵树更要从树干、树枝、树冠、树叶、果实等角度来观察,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一棵树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多维品质的。请看下面一则素材:
我家的房前,有两棵桃树。
在一次风暴中,其中一棵桃树被吹打得歪斜了。
从此,这棵桃树就一直这样歪斜地生长。
桃树结果时,我意外地发现,那棵歪斜的桃树竟比另一棵桃树结果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父亲说,这棵桃树虽然被风暴吹打得歪斜了,但与另一棵桃树比较起来,它的树身能更多地得到阳光的照射。正因为它拥有更多的阳光,所以才能结出更多的果实。
人生也有遭受风暴的时候,当在风暴中受到挫折和打击时,只要我们敞开胸怀,面向阳光,接纳阳光,同样我们也能收获人生丰硕的果实。父亲说。
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在结尾一段把这则素材所包含的道理点了出来,其关键词是挫折和打击,但其实就素材本身来看,它还可以用于论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辩证地看问题”、“学会乐观地看待问题”、“角度”、“受伤未必是一件坏事”等话题。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更加宽阔的角度来认识这则素材,这种有意义的思考使得这一素材的运用范围广泛了许多。比如,曾有中考作文要求以“别样”为题,“别样”就是另一种样子,“被风暴击歪的桃树”当然可以算得上是“别样”,这样一想,就会对考试作文的立意、结构都有了较好的设想。
3 移花接木之术
“移花接木”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在素材的运用上,也可以使用这种手法。请看下面素材:
1
在海南岛,有一种树叫沉香树,这沉香就产于沉香树,但在通常的情况下,沉香树是不会产出沉香的。为了得到沉香,当地农民用刀在沉香树上砍出伤口,树脂顺着伤口溢出来,覆盖在伤口表层,不久,便结成一层厚厚的痂,再历经数年,农民把这层痂取下,这痂便就是那贵如黄金的沉香。
谁能想到,沉香树那伤口上的痂,就是宝贵的沉香。“沉香是伤口的痂”,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勇敢地面对人生各种各样的打击。
2
沉香是怎么得来的?
原来,有种树木叫沉香树。通常树高6至20米,直径50至90厘米,属瑞香科植物。并非每棵沉香树都能产出沉香,只有一小部分沉香树才能产出沉香。当沉香树被虫咬、风吹折枝或人为致伤后,恰巧伤口又遭遇一种名为黄绿墨耳真菌的微生物感染,于是奇妙的变化就产生了。黄绿墨耳真菌从沉香树破损处入侵至树的体内,遭到树内抗体的排异,而黄绿黑耳真菌又不屈服,顽强地与抗体争,从而进行新陈代谢。这种生化过程,不断生成倍半萜和色酮类物质。这两种物质就是沉香。
这么说来,沉香树只有具备两个条件才可能产出沉香。一是受伤,二是遭遇黄绿墨耳真菌的侵入。或缺其一,沉香树还是沉香树,只是树内没有沉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类社会中,伟人之所以能够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成就其大,也是具备两条:一是后天的磨砺,二是抓住让其受益的机遇。这与沉香生成所具备的两个前提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就是一条由挫折、机遇扭结而成的链条,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造成链条的断裂。在机遇与奋斗的指引下,每一次的挫折都是一种前进,都是向成功进一步地靠拢。这些机遇常常是不期而至,但是这种偶然的机遇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使人们走上了一个新的历程。话说回来,要争取到绝佳的机遇就要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心智,而最好的机遇就是要敢于创新,敢于做别人从来都没有想过或是做过的事情。
这两则素材在沉香是怎样产生的表述上比较相似,第一则素材说沉香是当地农民用刀在沉香树上砍出伤口,树脂溢出结痂所致,第二则素材则说当沉香树被虫咬、风吹折枝或人为致伤后,恰巧伤口又遭遇黄绿墨耳真菌感染,遭到树内抗体的排异,进行新陈代谢所致。相较起来,第二则素材比较详细、确凿。二者都包含着“受伤未必是一件坏事”的道理,可以引申为挫折、不幸、打击、磨难的积极意义。但第二则素材在论述时则把素材的含义引申为两点,一是后天的磨砺,二是抓住让其受益的机遇。第一点类同于第一则素材,第二点则归结得有些勉强。而如果写作者只是想谈有关挫折、不幸、打击、磨难方面的内容,不妨把两则素材进行巧妙的嫁接,即把第二则素材的沉香产生原因嫁接在第一则素材中,仍然只从“沉香是伤口的痂”的立意来写,剔除“机遇”这一层面的论述,使道理更加鲜明、集中。
4 对素材敢于深加工
深加工是指对半成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是对已经形成的商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再次制造,使其更具价值的目的。我们对素材也应这样。先看下面两则素材:
1
加拿大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等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这一奇异景色之谜,许多人不知所以,然而揭开这个谜的,竟是一对夫妇。
一年的冬天,这对夫妇的婚姻正濒于破裂的边缘,为了找回昔日的爱情,他们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继续生活,否则就友好分手。他们来到这个山谷的时候,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大且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却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
妻子发现了这一景观,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少顷,两人突然明白了什么,拥抱在一起。
2
在自然界,我们看到这样的景象:山谷中,大雪纷飞,雪花落满了雪松的枝丫,当积雪达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往下慢慢弯曲,直到积雪从枝丫上一点一点地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风雪过后,雪松完好无损,而其他的树由于没有这个本领,枝丫早被积雪压断了、摧毁了。
一堆石子压在草地上,小草压在了下面,小草为了呼吸清新空气,享受温暖的阳光,改变了直长方向,沿着石间的缝隙,弯弯曲曲地探出了头,冲出了乱石的阻隔。
在重压面前,松树和小草选择了弯曲、选择了变通、选择了示弱,而正是这种选择,使它们生机盎然。
第二则素材可以视为是作者在掌握了第一则素材的基础上写成的文章,但这篇文章将第一则素材进行了缩减,去掉了有关婚姻正濒于破裂的边缘的夫妇的内容,只取其核心含义,然后增加了小草的例子,使文章层次增多,内容充实,在意思上起到了强化作用。这样的运用体现了作者运用素材时灵活、能动的特征。
– END –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