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们在节假日常外出旅游,兴之所至,往往要写一篇游记。可这游记该怎么写呢?
答:有些同学感觉不好下手,下面介绍五种方法,供大家参考。一、确定行文的线索,给读者以清晰的路径;二、移步换景有取舍,突出重点使之更鲜明;三、写出景物的特点,使之更具体生动;四、做到情与景交融,让读者产生心灵共鸣;五、写出文化内涵,让文章内容丰富厚实。
问:如何确定行文的线索呢?
答:写作游记时,我们便是导游,文章游踪明晰,读者才能跟随我们有条不紊地观山看水,赏花观柳,在美景中流连忘返。比如琼瑶的《小三峡记胜》,就是以游踪为行文线索进行写作的。由龙门峡、巴雾峡,到滴翠峡,逐一写来,有条不紊。
问:移步换景有需要注意什么?
答:我们不能把到过的地方、看到的景物,都写进文章之中,这样很容易写成流水账。写作时应选择那些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物来写,至于其他的可以略写或者不写,从而达到以一胜十的效果。
问: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使之更具体生动?
答:首先,我们应对所写景物进行细致观察,或仰视,或俯瞰,或远眺,或近观,从不同角度加以描写,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描述细腻,从而让文章生动形象。如徐迟《黄山记》中的片段:
松树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黄山的松树最奇,奇在何处?作者在进行一番描写后,又变换角度进行写作,这就是俯视、仰视时,松树各是什么样子,如此,也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山松树的奇特与奇妙。
其次,要展开联想的翅膀,在写作时使用一些修辞方法。如刘白羽《长江三日》中的片段:
你看那急速漂流的波涛一起一伏,真是“众水会万涪,瞿塘争一门”。而两三木船,却齐整地摇动着两排木桨,像鸟儿扇动着翅膀,正在逆流而上。我想到李白、杜甫在那遥远的年代,以一叶扁舟,搏浪急进,该是多少雄伟的搏斗,会激发诗人多少瑰丽的诗思啊!……不久,江面更开朗辽阔了。两条大江,骤然相见,欢腾拥抱,激起云雾迷蒙,波涛沸荡,至此似乎稍为平定,水天极目之处,灰蒙蒙的远山展开一卷清淡的水墨画。
在这里,作者言“两三木船,却齐整地摇动着两排木桨,像鸟儿扇动着翅膀”,使用了比喻修辞;“两条大江,骤然相见,欢腾拥抱”,使用了拟人修辞;关于李白、杜甫的那几句文字,则是作者展开的丰富联想。
问:情景交融才能让读者爱不释手对吧。
答:是的,在写作时,我们不能只写景,而要做到景情交融。只有如此,才能让读者爱不释手。如老舍在《内蒙风光》中写扎兰屯的片段:
四面都有小山,既无奇峰,也没有古寺,只是那么静静地在青天下绣成一个翠环。环中间有一条河,河岸上这里多些,那里少些,随便地长着绿柳白杨。几头黄牛,一小群白羊,在有阳光的地方低着头吃草,并看不见牧童。也许有,恐怕是藏在柳荫下钓鱼呢。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这种绿色使人在梦里也忘不了,好像细致地染在心灵里。
我们读了这段文字,仿佛不仅看到了内蒙古独特的风光,而且还感受到了作者对内蒙古风光的无比喜爱之情,并由此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我们的祖国多美好!
问:怎么突出文化内涵呢?
答:我们游览的许多景点,往往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神话传说,名人故事,关于景点的诗文等。在写游记时,不妨引用一些,以使文章内容丰富厚实。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的片段: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这是文章的首段。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孟子尽心上》及杜甫关于泰山的名句与名诗,让人读后心向往之。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