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同步辅导

2019-03-13 11:17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2607 0 0

教学交流

我们想写好一种植物,首先要认真观察它,了解它,照顾它。从观察开始,以观察结束。观察它的样子,它的习性,它的成长,有了全面、深入、长时间的观察,你下笔才能有话可说。

一·分解观察,多感官参与

观察是有方法的,把一个完整的观察对象分解成若干部分是观察的第一个步骤。分解的角度可以是多元的,如形状、结构、颜色、用途等。观察时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一起参与其中,这样获得的信息就比较全面、丰富,只有收集到足够多的素材,写作文才不至于无米下锅。

二·抓住异处,写出特点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种植物都有别于其他植物的很多特点,令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把这一点详细描写。

如:

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苇,像纤细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

——《荒漠中的苇》王剑冰

三·做好取舍,突出重点

我们知道了一株植物的样子、味道、习性,是否开花,是否结果,喜阴喜阳……我们就通通写出来吗?不,我们需要根据主题,对多条线索,多个素材进行取舍。如果学生善于描写外在形态,像素描一样对植物进行细致刻画,那就围绕外形去完成作文,不相干的故事,一笔带过或索性不说也可。

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chuā)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

——《淡淡秋光》汪曾祺

四·运用修辞,叙述更生动

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想必很多同学都看过吧,曹文轩老师的很多作品,如今都是孩子们追捧的必读书目了。他作品中的人物都极富特点,就连一株花、一艘船,在曹老师笔下都是极不同、极可爱的。原因多在于他总能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让情节生动,抓人眼球,富有感染力。

中午时,太阳金光万道。葵花进入一天里的鼎盛状态,只见一枝枝花盘,迎着阳光在向上挣扎,那一根根长茎似乎变得更长,四周是白色的芦花,那一团团火就被衬得越发的生机勃勃。

——《青铜葵花》曹文轩

五·融入个人情感

我们喜欢一株植物或不喜欢一株植物,描写时要将个人情感融入进去。

艾虽然长不高,但秆都长得像毛笔的笔杆一样,不知是因为人工的原因还是艾的习性,艾与艾之间总是适当地保持着距离,既不过于稠密,也不过于疏远。

——《草房子》曹文轩

作者把艾秆比作笔杆,写出了艾的神采,写艾的习性像是在写人的品格,作者这里有所寄托,所以此段读来,透着深意,意境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