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忆化为一枝花——读《朝花夕拾》有感

2022-10-21 00:00 发布

乌海市第十二中学  7年级 / 胡砾文 1586 0 0

          第一次与鲁迅先生“认识”是在我孩堤时期,懵懂地听着大人们的闲谈,从只言片语中了解到了以笔作枪的鲁迅。后来,在我刚开始阅读《朝花夕拾》时,觉着这些文章是极为枯燥的。这次已是第二次拜读, 我似乎在朦胧间瞧见鲁迅先生了,看着他身着一袭素长袍,从夕阳余晖中走来,弯腰拾起一枝花化作了一股清流,只见一枝菡萏包裹在水流间渐行渐远,在我的视野里模糊了。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或许这是最完美的遗憾吧!仰看流云,只眼前一闪,坐看星空,只浩渺如烟。鲁迅先生的童年就像盛开的花,每一瓣的花叶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这里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百草园中的过往。这里有热闹非凡迎神赛会的盛世,也有碎碎念念妈妈的唠叨。
         犹为深刻的是鲁迅先生一句“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这是《二十四孝图》中的最后一句。这是成人与孩童之间本质区别,在孩童眼中世界可以是精彩纷呈的,可以是简单明了的,绝不能被一个腐朽的思想霸占。孝,非无底线的。“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郭巨埋儿”“老莱娱亲”是封建社会对孝道的扭曲,也是先生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它约束并压榨了孩童的幻想,所以老莱子已经在儿童的思想里磨灭了。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用天真烂漫的语气,从自我视角出发,描绘了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在封建思想的约束下,依然保有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纯真心灵。这份美好的记忆可以是一枝玫瑰,它生于荆棘仍气韵犹存;可以是一枝无名野花,它虽平淡却独一无二。
         当先生的记忆化为一枝花,我们会感叹它绽放的刹那带给我们的惊喜,即使有含苞时的不完美,我们也不会忘记它盛开时的惊艳。

(指导教师:张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