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象牙塔,去探寻生命无限的可能

2022-09-24 00:00 发布

乌海市第十二中学  9年级 / 张琪涵 1927 0 0

        我等愿身化飞灰,扬于百万星河。——Priest
        象牙塔是一种象征,一种隐喻。在其中,人们追求纯粹的知识与真理,而社会的糟粕被全数挡在塔外。黑塞笔下的卡斯塔利亚便是一种对象牙塔的典型构想。现实生活里,我们奉学校为象牙塔。无数伟大的科学家与思想家受其庇护,创造出珍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黑塞塑造的克乃西特仍怀揣着对教育力量之信任,选择回到世俗社会;现实生活中,最终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人们又何尝不能抬头仰望遥远的月亮?更何况金钱、权力与各种原始的欲望将如塞壬的歌声般长久地诱惑着每一个想要遁入象牙塔的人。那么,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会愿意一直留在象牙塔中吗?我的答案是:我们应当走出象牙塔,去探寻生命无限的可能。正如生物在纯氧中不能存活,我们不能割裂鲜花与污泥的相互依存性。
        面临着当今社会的泥沙俱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安放灵魂的净土。留在象牙塔可能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伊甸园——将喧嚣与泥淖屏蔽于象牙塔之外,将灵魂浸润在绕梁的芝兰馨香中。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理想能够作为精神航标,但生活在完全依托于理想而架构起来的世界中,实则是无形中将灵魂禁锢在了舒适圈。世间百味,人生无常,每一次历练都是健全人格的构建过程,缺失了令你厌恶的喧嚣与尘垢,相当于剥夺了你修行的权利,相应地,你的思想体系将会因此失去其完整性与浑然天成的结构,而这正是一个能够达到一定境界与高度的学者所必需的。
        象牙塔中的纯粹生活将纯化一个人的思维与性格,而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往往能拓宽视野的广度。社会糟粕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你应当直视它,而非选择逃离。鲜花固然芳香馥郁,污泥却非一无是处,在积弊尘垢中追本溯源,在喧嚣吵闹中上下求索,我们的思想才能更加贴合客观事实,而将阻力与碰撞关在塔外的同时,你也就失去了迸发火花的可能。
        对走出象牙塔结局过分的悲观预测,源于对时代的不清楚认知。或许有人会用布鲁诺因坚持真理而殒命这个事实论据来反驳我的观点,认为走出象牙塔的研究创作都面临着被扼杀的风险,淬火的灵魂仍在向我们诉说流血的历史,实则不然。
        尽管舆论的消极影响仍不可避免,但今时已非昔可比,远去了刀光剑影,黯淡了鼓角争鸣,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呼唤新生力量的注入,国家政策的主流支持并鼓励任何研究与创作的进行。这是最坏的时代,网络的全面覆盖难免导致各色言论充斥尘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但这也是最好的时代,日新月异与更替使每一份宝藏都拥有走进大众视野的机会。十几亿人口的眼睛必将筛去经不起推敲的糟粕,每一份持之以恒与天赋被发现的可能要远远大过历史所记载的任何一个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遁入象牙塔是在禁锢自身的发展,你拒绝接受暴风雨的洗礼,一并推开了雨后初雾的灿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巴比伦的覆灭有其必然性。
        真正的学者来自于民间,风尘仆仆的沧桑里刻写鞭辟入里的独到见解。真正的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扎根于土壤,与世俗生活脱轨的唯一结局是沦为打马而过的路人。当你凝望深渊,直面人心时,你的作品才能具备扣人心弦的力量。当你深入社会去了解人们需求乃至喜好的偏向性,你的研究才能投入运转,而不至于闭门造车。
        那些遁入象牙塔进行一切工作与研究的成果,最终将要何去何从?难道仅仅陈列在空中楼阁吗?如果你不依存于社会环境来进行修正完善,你如何将你的理论传播给大众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如何令其发挥应有的价值?
        智者多困于所溺,吉斯卡就将太空族世界象牙塔式的研究环境比作无形的藩篱。矛盾与冲突是孕育技术爆炸的摇篮,长期沉溺于象牙塔中,只会让发展的脚步变得滞缓。当荆棘萎缩成嫩草,石壁融化为岩浆,云端漂浮的理想最终会轰然倒塌,只有虚无缥缈的狂想曲兀自留在天际之外。
        所以,我们不会一直留在象牙塔,如若深渊在侧,我辈愿将此满腔热忱,扬于百万星河。

(指导教师:王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