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就是兄长,或是对同辈男性的敬称,现在常叠称“哥哥”。然其初义却不是兄长,也不是称谓语。《说文·可部》说:“哥,声也。从二可。古文以为謌字。”
“謌”是“歌”的异体字,所以“哥”的初义就是“歌”。“声”为“发声之语”(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就是歌声。“可”字从反ㄎ,ㄎ读若呵,“反ㄎ者,气舒也”(桂馥《说文义证》),是说舒气以成声,则“二可”就是两口唱和之意。所以,“哥”原是两人唱歌的会意字,是“歌”的本字。
翟灏《通俗编》卷十八《称谓》说:“哥本古歌字,无训兄者。《广韵》始云:‘今呼兄为哥。’则此称自唐始也。”所以,“哥”原来不是称谓词,用“哥”或“哥哥”来称呼兄长的用法是唐以后才出现的。之所以形成于唐,或与李唐王室的鲜卑血统有关。
唐以前,我国对哥的称呼只是“兄”,鲜卑语中“兄”却是叫作“阿干”的。魏晋以后鲜卑人进入中原,“阿干”就随着传了进来,只是被谐音转称“阿哥”了。“阿哥”又简称“哥”,或叠称“哥哥”,就成了汉语的称谓语。但最初所指却并非只是兄长,还兼指父亲等,内涵比较复杂。
《旧唐书·舒王元名传》:“此我二哥家婢也,何用拜?”这是唐高祖第十八子李元名说的话,所说的“二哥”是李世民。所以“哥”在这里指的就是兄长,和现在用法完全相同。
《旧唐书·棣王琰传》:“臣实不知有符,恐此三人所为也。惟三哥辩其罪人。”这是唐玄宗儿子李琰回答他父亲的话,所说的“三哥”是父亲玄宗。这是儿子对父亲的称呼。这种用法和现在完全不同。不只是唐,元朝也有此用例。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写李千金儿子端端说“我接爹爹去来”,结果碰到了尚未谋面的爷爷。李千金的唱词是:“接不着你哥哥,正撞见你爷爷。”这“哥哥”就是“爹爹”。
不只是儿子称父亲为“哥”,父亲对儿子也自称“哥哥”。《淳化阁帖》卷一《唐太宗书甘泉帖》:“省书潸然,益增感念。善自将爱。遣此不多。哥哥敕。”这是唐太宗写给儿子高宗的一封短信,自称“哥哥敕”。
此外还有称弟为“哥”的。如《日知录》所引赵氏曰就有“宋钦宗卧太后车前,曰:‘传语九哥。’九哥谓高宗,则兄之称弟也”。还有称小孩的(如《西游记》中悟空称红孩儿为“哥哥”)。还有称丈夫或情郎,称主人或年龄差不多男子为“哥哥”的。总之,“哥”或“哥哥”用作称谓语之初,多为表示一种亲切或敬重的意思,至于所指对象,是完全不固定的。
大致在明朝以后,“哥”或“哥哥”才逐渐缩小范围,基本固定为专指兄长。但也和“兄”一样,经常用作敬辞称同辈男性,如近来媒体所说的“托举哥”和“大衣哥”之类。与“兄”相比,“哥”的称呼显得既敬重而又亲切。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