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解释词语:1.人杰:人中的豪杰或英雄。2.鬼雄:鬼中的英雄或豪杰。3.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4.江东:指长江下游江南一带, 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二、用白话试译这首诗。
活着应当做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现在,
人们仍然怀念项羽;
因为他宁肯战死,
也决不再回江东。
三、这首诗好在哪里。
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抓走了宋徽宗与宋钦宗,宋王朝逃跑到江南。对此,李清照已是痛苦万分。不料自己丈夫临阵脱逃,李清照更是感到耻辱。在她路过乌江镇时,创作此诗,其用意不仅在于歌颂英雄项羽的精神,而在讽刺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
作品赏析:
1. 起笔惊人,字如钢珠,落地有声。
李清照这首诗,起笔就有泰山压顶之势:“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个柔弱的女子竟然有这样的气魄,那么堂堂七尺男儿又该如何?这是一种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这是一种无所畏惧的浩然正气。无论是“生”,无论是“死”,都有那样一种只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任何敌人压倒的信心与力量。“当作”这个词语,表现出诗人对人生观的选择:人活着就要活出一个样子,决不能庸庸碌碌,无所作为;而“亦为”这个词语,往往会使读者吓出一身冷汗:人死了还要当英雄?于是,读者自会从中受到某种启发,会认真对待自己的生与死。这就是这首诗起笔的力量与智慧所在!
2.结语出人意料,前后呼应,寓意无穷。
诗人后面所写,是非常巧妙而又极其自然地运用了所写的人、事、物、景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手法。人,是项羽;事,是兵败自刎;物,是船与江;景,是战场。议论,是赞扬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悲壮情怀;抒情,则集中在“至今思”3个字上。诗人就这样把她心目中伟大英雄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把伟大英雄的精神镌刻在读者心里。于是,“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便成了生之“人杰”与死之“鬼雄”的化身!起笔与结语不仅在写法上前后呼应,而且在内容上彼此相融。至于,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相比,哪些人是厚颜无耻之徒,哪些人是贪生怕死之辈?对于这些,诗人则一字不写,这个空白完全留给了读者,起到的是“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 运用典故,却不留痕迹。
全诗只有20个字,共用了3个典故。一是“人杰”。这是暗用了刘邦的话:刘邦称赞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二是“鬼雄”。 屈原的《国殇》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三是“不肯过江东”。史书上记载:项羽兵败到乌江江边,乌江亭长劝他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说:江东父老即使可怜我,可我又有何脸见江东父老呢?说罢飞马直入战场,杀死敌军无数,最后自刎。而连用三个典故却毫无生僻堆砌之弊病,只觉得通俗易懂,耐人寻味。即使读者不知这3个典故,也不会对诗产生任何误解。如此用典,才叫艺术!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