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母亲节 ——感恩...
靳蕙聪
2021-04-28 12:18 发布
我今天所说的“法老”可不是古代埃及的法老,而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老前辈。法布尔是十九世纪大名鼎鼎的法国昆虫学家。《蟋蟀的住宅》就是他众多观察笔记中的其中一篇。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造住宅的才能。 文中提到蟋蟀盖房子大多都在十月,深秋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这段描述我可不敢苟同。通过我和爸爸对蟋蟀多年的饲养与观察,我发现蟋蟀是活不到深秋而且更是绝对活不到冬天的。所以我要挑战“法老”,虽然“挑战”二字对我来说有些大言不惭,但在科学面前,我还是要坚持我的观点。 蟋蟀一生从卵到成虫,要经历四个阶段。而不是在网络和某些科普中所介绍的三次蜕变,所以三次蜕变的说法也是不严谨的。 每年的五月底到六月初,蟋蟀的卵开始孵化,卵要完成孵化过程必须经过寒冷的冬天。没有经历这一过程的卵是绝对孵化不出蟋蟀宝宝的。刚从卵里孵化出来的幼虫,叫初孵幼虫。它们从土壤钻出地面。这些小家伙最爱吃的“主食”是花生和玉米,“副食”是蒲公英叶子和各种多汁的嫩草叶,如果露水或土壤中水分充沛(具备一定潮湿度),初孵幼虫则生长迅速,每过半个月左右脱一次皮,共脱四次。直到八月初前后蜕变成为成虫。成虫的外壳(包括双翅)就是它们的骨骼,可以起到限制水分蒸发和保护身体的作用。这层外壳再经过十天左右的硬化,蟋蟀就完全成熟了。界时已逢立秋(故名秋虫),雄性蟋蟀就可以振动双翅整夜鸣叫来召唤雌蟋蟀,从而完成繁殖后代的目的,最终雌蟋蟀把卵产在离地面一寸左右的潮湿土壤中或者产在所栖息洞里的松软土层中。值此,蟋蟀就完成了自己的繁演任务和生命周期。 我国有句古老的俗语:促织鸣,懒妇惊。意思是提醒主妇们听见蟋蟀叫,天气就已渐渐转凉了,该为家人准备过冬御寒的衣服了。小小的蟋蟀这时又何尝不想“穿”件温暖的衣服呢?随着深秋(秋分)的到来,土壤变硬,水分越来越少。家养的蟋蟀,因为有温度,湿度和充足的食物支持,最多能活到十月底,可野生的蟋蟀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恶劣的天气,匮乏的食物和危机四伏的生活状态,能活到十月中旬,已经是凤毛麟角的“老寿星”了,伴着草木的枯萎和持续下降的气温,它们的行动变得越来越迟缓,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试想,深秋万物凋零,昆虫生命都已消亡。冬天的蟋蟀怎么还能活着并快活地在僵硬的土壤中轻松地挖着洞?它们的食物和水又都从哪里来?事实证明,昆虫(包括蟋蟀)的生命周期都是恒定的。时令一到,便会自然消亡。蝴蝶、螳螂、青蜓、各种蚊蝇等等哪个不是如此呢?这就是自然之法则! 这虽然是法老的一个小小的学术失误,但丝毫没有改变我对他的崇敬。 今后我会更加细致的观察大自然,努力学习、努力实践,长大后我也要成为像法布尔那样的著名昆虫学家。大家为我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