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 痴心 痴情

2020-12-11 14:07 发布

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中学 / 杨探

痴迷 痴心 痴情 --------教《湖心亭看雪》课后思 天空像扯着一块灰色的幕布,九月的内蒙古受“巴威 ”台风的影响,一连几天阴雨连绵。我走进教室,这节课是我的公开课,同学们早早地被班主任“定在”座位上齐读课文,语速拖沓感情苍白,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精打采的气息。读到最后一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后座一个调皮的男生故意加重了语气,惹得周围同学露出了一丝窃笑•••••• 上课了,教学按部就班,平淡而从容。对于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赏景”,同学们的反应在意料之中。赏析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不难,课堂实录如下: 师:昨夜我突发奇想,想要挑战自我,所以我班门弄斧把这段文字改了一下:雾凇沆砀,水,山,云,天,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大家看看怎么样? 生1:老师我觉得“道,座,只,个”这几个量词不好,本来是雾凇沆砀一片迷蒙的,夜色中看不清楚模模糊糊,这几个量词有点太清楚了没有朦胧美。 师:哦!有道理,那我们顺势分析一下原文中这几个量词的使用吧! 生:原文中的“痕”很有意境,既写出了朦朦胧胧的感觉也很有美感。 生;"点”也写出了那种模糊感。 生:“芥”是草叶的意思,极言小舟的小,天地的大。 生:“粒”也是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的渺小,有一种“念天地之悠悠”“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 师:寥寥数笔,生动传神! 生2:老师我觉得“天云山水”不能调换位置,因为他是按照从大到小,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的,且与上下一白相对应。 师:那同学们接着往下看,长堤,湖心亭,小舟和人影的顺序呢?能调换吗? 生:不能,也是按照从远到近,从大到小的顺序描写的,突出了天地的大,人物的小。 生3:老师我觉得“与”也不能去掉,去掉了就显得天云山水不是一个整体了,天地白茫茫的一片的感觉就是用“与”这个字连接的。 师: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吗?我还去掉了一个“与”这个与去掉没问题吧? 同学们思考了一阵,有一个同学缓缓举起了手:我觉得“与”前边的是静景后边的是动景。 师:说的好,有见解。“与除了有合为整体的作用”,还有区别甄别的作用,比如我说“教室里有黑板,讲桌和50个同学”,就把物和人做了区分。我们仔细读会发现,前边的是景,后边的是人,我也可以说前边的是自然后边的是我。这哪是西湖雪夜图啊,这分明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画面啊!作者在小舟上即是自然的欣赏者,也是自然中的一处美景。 看来一个字都改不了啊!作者确实字字珠玑,用如此简单朴素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特点,这在文学上叫“白描”。 •••••• 教学在既定轨道上渐入佳境,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外边的天,太阳若有若无,像在百无聊赖的闲逛,一会从乌云后边溜达出来,一会儿又不知道躲到哪,让你抓不住它的身影。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赏景析情”。本文是作者在西湖晚夜独赏雪景十五年之后的回忆之作。作者由一个无所不爱,娱乐至上的富家子弟,在明亡之后生活潦倒一落千丈。无奈归山隐居,著书而终。守着一张破桌,一盏旧灯。孤独地用回忆取暖,用往事疗伤。怎么让同学们在不脱离语言文字的前提下,自己去读去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就是说所有写景的语言都是为了表达情感,为了读懂张岱写景背后的情,我给同学们印了一点助读资料。所谓“知人论世”,让学生再次阅读本文,看看能读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独立思考一分钟,课堂一下子陷入了沉默,从同学们似懂非懂,充满迷惑又跃跃欲试的小眼神中,我读出了一丝渴望,我知道他们需要推一把。我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我则到各小组内聆听学生回答,适当做出点拨指导。于是有了如下声音: 生:雾凇沆砀渲染了沉郁的气氛。 生:“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环境的寂静,衬托了作者的孤独的心情。 生:“大喜”“强”写出了偶遇知己的喜悦。 生:“独往湖心亭看雪”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和“特立独行”“孤芳自赏”。 生:“痴”写出了作者对故国的痴情和痴心。 •••••• 课堂又有了重生的迹象,我让各小组展示,在一个同学说他是从“金陵”这个称呼上读出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时,好多同学都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我也赞赏她如此细腻的感受力。“确实”,我说道,“明朝南京叫“金陵”, 明亡后,清朝时改为“江宁”。作者沿用明朝年号和地名,足见对故国的一片痴情。” 这时有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作者不是和舟子一起去的吗?为什么是独往湖心亭看雪?”我心中的一喜,我接这个班不久,说实话人我还认不全,但这个孩子的调皮我是没几节课就领教了的。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我知道这节课缺的是什么了,就是这种质疑的声音,这种思考的力量。实录如下: 师: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我们来看最后一句舟子的话,“喃喃”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舟子真的理解作者雪夜赏景的“痴”吗? 生:小声嘀咕。 师:小声嘀咕是说给谁听的?是自己,这个“痴傻”是他对作者真实的评价,是说给自己听的。所以他理解作者吗?为什么与舟子同行,舟中两三粒人,却要说“独往”呢? 生:因为赏雪的只有他自己,舟子不是同道中人。 师:张岱由一个纨绔子弟,因为明朝灭亡,导致家族没落。多次参与抗清斗争失败后,落魄潦倒入山著书而终。作者50岁的时候回忆十五年前的一次西湖游记,人生的感慨,故国的怀恋,淡淡的愁绪充满字里行间。不懂他的人看他是痴傻,懂他的人才明晓他那颗特立独行,孤芳自赏,孤独的痴心和对往昔,对故国的痴情。 •••••• 下课铃响了,有些同学仍戏谑的念叨最后一句,脸上荡漾着笑意,也许他们没看透这个“痴”字,它外表包裹的就是“病”,呈现给世人的是“不正常”;走进去,读懂它才是看透尘世繁华的“知”啊!看着他们纯真的面孔,忽然有个念头涌现心头:我希望他们能懂作者的这份“痴”,也希望他们永远都不懂。 窗外彻底阴了,看来“巴威”的威力确实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