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得学书不应人》

2019-07-08 15:50 发布

阿拉善左旗第四中学 / 高瑞红

记得上学时,老师讲:学习要做到“天圆地方”,“天圆”是指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和思考的过程,一定要去考证,为什么学,学什么的问题。“地方”是指在学习的过程要耐得住寂寞,要坐得牢板凳,方能用心于专,谋事于精。那个时候,只作为记忆留有印象,没有切身体悟。直到后来陪女儿学习书法才真正体会到,学习书法才是真正在练就“天圆地方”学习品质、习惯。 学练书法之人,既然已经为学研书法这门艺术,做好了充分的考证,下足了十分的决心,熬过学研书法的日月时分,才是你的应该。 坐下来,热身舒气,进入状态,心无旁骛,且不管门外风疏雨骤,且不恋剧内儿女情长。没有特别的事因,不要给自己找任何理由,懈怠坚持。大家都知道,临碑摹贴,都需要一个进入的时间铺垫,这个时间不长不短,对于刚学书的人要个把小时,方能进入书写状态。即使是一些久学者亦需三几拾分的淡定和调整,摒弃杂念,专心为止。从进入专场到离开专场,如果有二三小时的习贴,日复一日,走过经年,无可厚非你的书法是有飞跃的。你可以把习作都存留下来,一旬一旬一对比、一月一月一对比、一季度一季度来对比、半年半年来对比……不用求别人肯定,自会在其中讨得欣然,加持自信,消除怀疑。 在学书法的过程中,不仅要习书实践,更要去体会,去颖悟,去端详,去揣摩,用这些方法去面对古法,琢磨古人抬腕落笔的心思所在,浓淡安排的深意,横长竖短的情怀,字里行间的疏密缘由,学会与古贴对话,用心去追问古人,隔着时空去探究古人为书,为帖时的内心起伏,评估古帖留世的必然和所以然。 当今我们处在一个书法资源极为辽阔的时代,尽管远离全民以软笔书写的久远。我们所拥有的书法资源要比前人丰富不知多少,假如古人有灵能赶赴这个时代,他们会惊叹的,会为当时书法资源的局促和短缺而扼腕长叹的。所以,学书人要珍惜这个时代,要怀念远去的时代,时代不同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探求也不相同。 在古时书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书写,并没有上升到艺术的高渺,只不过人人能写,人人会写,谁写的好与坏的问题,流传下来的发帖多带有某些机缘,书法憧憬的书法贤哲,自然有这些人遗作传世的机缘。因为党们所拥有的政治背景,学术积淀,传播介质是好多人无法想象的,他们是优越的。 古时,互相借鉴一下,相互切磋一回,估计都会很难。会稽山的聚会,兰亭序的创作,自然是带有机缘和浪漫色彩的,文人文心所共同向往的促成。放在今日,距离、聚会还是什么难度吗?对古时,这样的相聚,之间存有多少期待与遗憾。当然,古人比今人更会玩,更会利用自然的趣美,来抒发性情,来抒发真意,来为聚会修契谋最为圆融的表达,尽管他们也是醉的一塌糊涂。 学书人,在当下要惜福。珍惜你和书法的相遇,珍重你和书法的互喜,珍爱你和书法之间的一见钟情。 那么,还有什么呢?无需追寻笔冢墨池的暴殄天物和夸大其词,只需谨慎地尊重内心书案和笔墨,再则就是在书法习创进程和过程里,为我独享,物我两忘的快意和开心,足矣。且问世人,谁知吾心之安然,乐往。 不去演绎人生三境的滥用,什么众里寻他千百度,他在灯火阑珊处,干啥?什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失恋?什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抑郁?要求得“立”立志;“守”持守;“得”收获。只有这样才是习书问道的坦途归正。 当然不效仿。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不妨自演绎。埋深书案苦求真,独坐灯影最闭门。门庭千呼万唤有,为得学书不应人。 把学书修成境界,化成格局,臻善在求索的慢慢途中,只求别人不解的那一乐,夫复何求……